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法学院举办法学前沿讲座第三期第3讲:新质生产力的全球表达:数字经济治理中国方案与涉外法治大模型的创新实践

来源:法学院 发布时间:2025-10-17 浏览量:

2025年10月1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东应邀在温州大学北校区法学院301教室作题为《新质生产力的全球表达:数字经济治理中国方案与涉外法治大模型的创新实践》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温州大学期刊社社长缪心毫主持,内容跨越法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吸引了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讲座伊始,杨东教授以支付宝的诞生与发展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崛起的核心动力。他指出,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创新推动了电子商务的繁荣,催生了海量数据要素,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后,杨东教授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深入论述,提出数据要素、技术创新与法治保障是推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撑。他强调,数据在持续流动中方能体现其价值,而区块链技术能够为数据安全流动提供可信保障。杨教授进一步介绍了贵州、湖南、深圳等地的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实践,展示了数字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

在此基础上,杨东教授详细阐述了其原创的“共票(Coken)理论”。该理论旨在通过区块链与智能合约技术,解决数据价值创造后利益分配的难题,使政府、企业与个人等不同主体能够公平分享数据开发的收益。他指出,共票机制的核心在于以透明、可追溯的方式记录并量化各方对数据价值创造的贡献,从而构建公正高效的分配体系。此外,杨东教授还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自主研发的涉外法治大模型建设情况,以及培养国家涉外法治战略需求人才的经验。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围绕数据价值分配立法缺位、区块链隐私保护机制及中国稳定币发展前景等问题踊跃提问。针对“数据开发利用后的收益分配”这一问题,杨东教授指出,我国现行法律虽已在《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中建立了数据保护框架,但在数据价值分配方面仍缺乏明确规范,相关制度设计亟须通过民法典及司法解释予以完善。针对“稳定币监管政策”问题,杨教授表示未来数字货币监管将呈开放趋势,前提是监管能力与法律制度的同步提升。在回答“区块链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提问时,杨教授强调,应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数据价值创造与利益分配的平衡。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既体现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法治创新实践,也为数字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提供了新的学理支撑。在热烈的掌声中,本场讲座圆满落幕。

(图:郑心怡;文:吴晓;一审:徐黎君;二审:缪心毫;三审:叶肖华)